每周小结 | fu*k那些不关心你梦想的工作

梦想中的乌托邦式工作是……

这是最近我在看的一本书《人生五事》,原本以为跟《人生十二法则》差不多,是讲一些人生规划、人生幸福的理论技巧,实际上是一种类似小说的文体,讲一个优秀的企业管理者教会主角摆脱职业瓶颈,逐步找到与自己人生五事最契合的事业。
我在其中收获到了很多新鲜的认知,包括PEE(存在意义)定义成功重左症反内耗乌托邦式的工作MMB会议(make me better)缔造完美的商业帝国。(详细的内容可以看《人生五事》)
其中一个让我十分向往的就是“反内耗乌托邦式的工作”。
那个优秀的管理者认为,公司也需要有自己的PEE(存在意义),招聘与公司PEE锲合的人才,作为个人,也去寻找与个人PEE和人生五事锲合的公司,那每一天的工作都相当于在不断朝着实现自己人生最重要的事情前进,那种自驱力和获得的成就感才是最完美的“生活与工作平衡”,而且作为公司也不会为“如何激励员工”而烦恼。
突然联想想到前几天我在车上,听到这样一番话:

摘自某天的日记:
今天坐车的时候听到同车的两个应届生(应该是吧),在讨论自己最近很容易焦虑,感叹工作之后很容易改变自己的思维,让自己变得不自信和更自我怀疑了。这个我也很有同感啊,原来大家感觉都一样,无论是新人还是老员工。

之前我也曾在某次反思日记里写下,自己好像中了名为工作的PDST,现在想来所谓的PDST,也许是自己给自己的镣铐,过多的怀疑自己。
但现在告诉自己,就算是自己能力不行,那也得把自己说服成自己很行才对:现在大多数公司大概率不关心你的梦想和目标是什么,只是需要螺丝钉,完成他的KPI,让别人按照它的意志去办事,但并不会充分利用自己的才能。
所以这里要纠正自己一个认知:不是我不行,未来有某个公司让我感觉到真的不舒服,如果自己没错,那就是这个公司的问题,没有人能用它定的标准来评判其他人本身真正的能力。不如寻找那些可以实现自己梦想和理想的工作。
这个认知也间接地影响了我思考未来事业发展方向。

职业生涯不过短短40年,未来我应该做什么呢

这周思考起“我还有30年的职业生涯,那应该做什么呢”这个话题。
其实关于人生规划、职业规划,是这两年以来一直在琢磨的事情,起因也许是冥冥之中感觉自己到了两个不同阶段的分界点。
回望过去10年的经历以及照见自己一直以来的本心,有满足、实现的,也有很多完全偏离轨道的,需要以某个时间点作为标识,对自己的人生重新做一次审视。
哈,不过现阶段还谈不上对“人生”进行一次审视,顶多就是对人生三角中其中一个“事业”做短周期的调整。
近期这个事情一直不断困扰着我,就像电脑屏幕里时不时弹跳出来的烦人广告弹窗,彻底关不掉,也不敢轻易随便点击。
经过了很多次纠结和反思,现阶段得出的一个想法就是:
持续做自己觉得对的事情。
来源于某次自己的反思日记:

所以抛开周期性来说,我们每个人都无法完美预测到下一个热门的风口是什么,或者行是什么。当然后面我们可以看更多的行业预测,但这些预测绝对不是我们选择学习新技能或自我发展方向的唯一衡量标准,因为是周期性啊,所以你无法判定这个周期是几年还是几十年。
所以就把“至少20年不会被时代淘汰”为基调来选择我们的技能。暂时不考虑周期性行业。
那么,什么技能符合呢?
从历史经验来看,不能往外求,而要往内看,找到自己的热情所在,去持续花时间做自己觉得正确且热爱的事情。

什么是真正的“体会”

本周看了一个关于王德峰老师讲《哲学层面了解中西医根源差异》的视频。里面有个概念让我醍醐灌顶。
关于什么是“体会”。
王德峰老师举了个例子,让他的研究生看1944哲学手稿这本书,然后写一篇体会的文章。结果这个学生写的东西被他嫌弃。
最后对他学生说什么是体会?不是解释、展开、阐发,而是看了这本书,能否得到很大的收获,比如你生活在21世纪,看了1944年或西方的哲学发展历史,是否重新理解当代文明发展的根基等等。
所以我理解这个体会是:你对某件事情,自己的收获、感受、联想。完完全全是从外部的事实或物体上,体悟到的东西。
这让我联想到小时候每次春游、做了某个有意思的活动后,老师总会让人写一篇心得体会。
当时真的很嫌弃,明明一件让人快乐的事情,有了这个要求,突然就变成了心里重重的负担。
直到现在才理解,并不是写“心得体会”这件事的错,而是学校引导的方式有问题。会写心得体会明明是件让人长大以后收益颇大的方法,能让我们下意识养成正确的阅读和思考习惯,这是个最核心重要的思维模式。
因为任何一个人,他对客观世界的理解,都取决于他观察这个世界的方式,以及对这个世界的反馈方式。只有他能如实地观察客观现象,并与自己已有的认知进行联想、联系,输出自己独立的思考收获和感受,才能真正地理解和看到这个客观事物的本质。
至此之后,我也下意识地在每一次写作中,尽量输出自己的“体会”,而非解释、阐发。
希望这个认知,也能给正在阅读的你带来一些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