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ergent

分歧者,拥有强烈好奇心的异类

TED:《怎样才能“不畏将来”》

三个方式:

  1. 我们的关系-接触不同的人,跟我们一点也不像的人,才能帮我们成长

  2. 我们的身份-举例美国通过讲故事加强塑造”身份”(我的理解就是对外的形象),但我们不再讲故事,自己的身份变弱时就会看到恐慌(我的理解是当你都不知道你是谁的时候,就不会有“自信”这种东西),加强自己的身份认同,靠讲故事,以及确认自己靠什么信念而活

  3. 我们的责任-人是群居动物,没有谁在世界上能独立其身,我们有共同的未来,也有共同的责任,拯救弱者,也是拯救自己。将“我”改为“别人”,自我实践改为实现他人,帮助自己改为帮助别人。

不要以为只有熊市才需要守纪律,在熊市里能做到宠辱不惊,但在牛市汹涌而来的时候,可能就会急急地“见好就收”或者看着眼红反而冲上去追涨,所以更要遵守纪律。

1、十六字方针:全面配置、低估定投、正常收割、高估卖本。

参考二师父的定投方法。

全面配置:对于像我这样拿工资闲置资金来买基金的,资产还真用不着做资产配置——钱太少了。所以只要选个沪深300、中证500、中证红利、50Ah或者基本面50做标的,购买对应的指数基金就可以了。

低估定投:投资指数基金,最好的纪律就是,不看涨跌,看价值估值。只要你买的指数基金追踪标的没问题,在低估的时候就可以一直买。

正常收割:当指数估值恢复到正常水平,不再定投,入场晚份额比较少的持有份额就好,等高估时回收;份额足够的,可以逐步将利润收割,落袋为安。

高估卖本:当指数高估时,不要贪恋牛市的涨幅,千万不能继续加大投资,而是“别人贪婪时我恐惧”,将基金份额全部卖出。

我买的基金,2018年跌的最惨的时候,依然定投,没想那么多,最惨的$景顺长城沪深300增强 浮亏26%,不想这么多,继续按纪律来。

今天定投日,已经达到正常估值的沪深300和国证食品都就停止定投了,新投了仍在低估区域的红利指数,但估计再过段时间也会恢复到正常,趁还低估赶紧买点。

之前有段时间$嘉实基本面50指数(LOF)A 已经11%,但还是低估中,看着天天涨我还很惆怅,没到定投时间,倒是很希望跌一跌,没想到前几天跌了两天,又有了可以低价买的价位了,今天看虽然又绿了,但我对它新兴很强,不怕不涨回来。

2、工薪族,长期有耐心

作为每个月有固定收入的白领,没有现成一大笔闲置资金,就安安心心地定投吧。

指数估值在哪儿查?
我有几个途径:

微信小程序——基金豆的“指数估值小助手”,且慢的“且慢指数估值”

公众号——“定投十年赚十倍”银行螺丝钉的公众号,每晚公布他关注的标的估值

APP——雪球,天天基金,里面都有基金估值模块

这些途径的估值阈值不一定相同,安全谨慎下限的不同而已,择一选择,选择后,坚定地按照价投策略十六字方针执行,就妥了。

3、熊市装死,牛市知足

价值投资策略里,可以选择定期定额,也可以定期不定额。我之前一直选择定期定额,但在2018年下旬遇上难得的低估五星级投资机会,那时候不懂,还傻傻地定额每个月3000这样投,现在想起来亏死我了——又低估又连跌,多么好的捡便宜货攒份额的机会啊!!——可惜那时候还没学习到价投的概念,只在12月份加大了一次金额。所以在低估的时候,越低估越多投,相反,估值越高定投额度得越少。

定期不定额具体每个月需要投多少钱需要一个公式算,如果觉得麻烦,那就粗暴一点,越跌每次定投金额就多一些。想要精确点,每次定期不定额投资金额,就按照这个公式:

进入低估的市盈率就是标的估值的最小阈值。

4、止盈目标也要看纪律

熊市的时候纪律很简单,买低估的指数,买买买,定时买,至于浮亏?装死别看。

牛市刚来的时候,别慌张,我知道应该有跟我一样的小伙伴,看到本来-20%的收益率一下子变成20%有点措手不及,是该赶紧拿了就走?还是等它再涨涨?还是趁牛市刚开始再投一笔把之前没攒的份额攒足?

最不能做的就是看着牛市来了周线九连阳就想多定投点,把份额攒回来。错了,这恰恰是在追涨。

牛市来了,正好是我们止盈的时机,什么时候止盈最好呢?

大家都说基金止盈不止损,这个我很赞同。现在学习到了价值投资策略,我觉得还要加上一个:还要看估值,低估继续正常持有高估卖本。

通常大家会被建议说一个普遍的止盈点,比如熊市10%-15%,牛市20%-30%,最后乘以投资年限,就是最后的止盈点。

现在我觉得因人而异。

比如我之前的份额不多,每个月一只指数投500,才投了一年,当时还不懂从18年2月份最高点开始投的,所以份额不多亏得倒挺多,2019年春节一过暴涨那会儿一下子窜到了20%,按以前我的止盈目标大概到了10%就会卖出了吧,但实际上看我就算窜到20%也才500来块钱,而且这只指数还处于历史最低估的阶段,好不容易攒了那么多便宜的份额,现在都卖掉太不划算。所以,我准备在它估值未恢复正常或高估前,依旧定投或持有,毕竟低估的时候,及时每日净值看起来高了,实际上还是在便宜地购买。

不过,份额足够,也不想继续攒的,也可以用单纯的止盈点来止盈,早早落袋为安。

比如之前我试过$国泰国证食品饮料 和$易方达消费行业 这两个正常估值、也达到了我设定的10%止盈点的基金,卖了一小部分,800块钱左右,结果拿收益器一算,那一部分份额盈利才90块钱左右。

对于正常估值的基金,逐步收割利润直到高估时全部卖出也可以,或者继续持有直到高估全部卖出也行。

我这个两个感觉不值不值,总共才5000多份额,卖了十分之一,应该后续继续持有提升我的盈利点到20%-30%或者直到指数高估,再卖出。

股票市场就是面镜子,照出不同投资者的心。

你认为他是场赌博,那就是赌博;你认为是场投资,那就是投资。

很多在15年惨败的散户流着血泪高呼骗子,孰不知,是多少人在高点追涨,看着涨就多投入资金,看着跌就捂得严严实实,拿着钱跑到高处自愿被套牢。

不可否认,A股经常抛出一些概念、题材、热点炒作,比如最近看起来好像要进入大牛一样,我在一天内起码收到三家券商发来的短信,都是诸如“A股昨日成交量破万亿,诚邀开通XXX证券账户”。

市场本身就有交易、博弈属性,用诸如此类的炒作吸引人,引得场外围观的人自愿入场,无可厚非。不要小瞧了中国的散户力量,记得买黄金的大妈们吗?

但追涨杀跌是投资大忌。

我是价值投资理念拥护者,刚尝试投资,不懂的东西不碰,连我都知道,如果当你身边与股票八竿子打不着的人都开始买股票了,当突然间大街小巷都在讨论股票交易,物以稀为贵的道理我懂,所以,当这么多人都入场的时候,有必要再追着赶着进入一个“大红海”吗?

通常在这种时候卖房、贷款携大资金入场的,结局都不会好到哪儿去。

那就有人说了,这都是马后炮,牛市了才来说这些,看着有发财的机会不上车,只会在场下说风凉话。

是这样吗?

不是。

投资,不是投机,投资是靠持有低估值的股票或基金,在它高估的时候卖出,实现低买高卖。当你都看到明显的市场上涨趋势的时候,入场已经晚了一步,这时候投资一大笔钱,想拼一把,往往并不是在它被低估的时候入场。

巴菲特有句著名的言论:

“在别人恐惧时我贪婪,在别人贪婪时我恐惧”。

投资本身就很违背人性,在股市低迷的时候,往往大多数人都恐惧地捂住自己的荷包,忍不了那频频下跌的收益率,在估时高涨的时候,也忍不住越高越入,恨不得把之前的份额在这个时候全补上。

恰恰相反,投资更应该有纪律有组织。我只尝试指数基金,这里就只拿指数基金做例子。

在低迷的时候,认准低估指数,一根筋地坚持,定期不定额加大投资,努力在低估时期用更少的钱攒更多的份额,因为在牛市到来的时候,这些便宜的份额会给我赚更多的钱。

在牛市的时候,要抵住诱惑,指数越涨,只要!不再低估,无论怎样,及时卖空,一切浮盈都是空,落袋为安才是真。

一个初试投资者的经历记录:

在我过去一年半的指数投资中,很幸运地经历了一小段牛,然后进入漫长一年的熊。基本熊市该经历的都经历过了。

从2017年底,那时候懵懂无知,只知道有定投这东西,迷迷糊糊开始了定投,在2018年2月份以前,A股正好在小牛的高点,当时天天看账户翻红,尝到了一波好处,莫名其妙被市场赋予了信心,让我继续定投了下去。

当然,接下来就是长达一年的熊市,每天都绿的不行,曾经最赚钱的亏得最狠。

有了实战经验,看到亏损,我才开始认真接触到投资理论。最认同和最初学习的就是本杰明·格雷厄姆的“价值投资”理念(对,巴菲特就是该理论最伟大的践行者)。理论辅助实战,才知晓自己是在高点买入非低估基金,怪不得会亏这么惨。

也知道投资基金是长期的事,只要对国运有信心,坚持持有起码3-5年,浮亏只是浮亏,基金止盈不止损。

就是这样的信念,让我一直对“浮亏”这个东西看得比较淡,最高亏损将近40%的时候,还依然坚定不移地每个月定期定额定投。

每个月定投金额为每月工资的20%,不算少也不算多,可能也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感觉,第一次投资,失败了就当买个教训,但既然有理论有一些同道中人的互相鼓励着,也就漫不经心地度过了一年。

到了今年,春节一过,突然就有一只“常绿将军”忽然翻红,紧接着噼里啪啦一堆基金接二连三喜气逼人,有些甚至持仓收益率超过了15%。

实际上,当“感觉牛市快来”的这种时候,说实话比熊市更煎熬。

因为诱惑,看着不停蹭蹭往上涨的股票市场,是卖掉赶紧走,还是加大投资继续上车?每天都被几连阳的股市挠得心痒痒。

这时候,才最考考验人。

此时,应该再把那句话拿出来:

投资更应该有纪律有组织。

只要没有被高估或进入正常估值,就继续坚定不移地定投,绝不轻易卖出;只要一旦达到正常估值或被高估,就不能追加投资,逐步撤出和清空。

在周九连阳或十连阳的诱惑下,不要太被忽悠,指不定会在3000点上线来回震荡一阵呢,急什么?

按照自己的策略,先有纪律地执行,希望我能再幸运地走一趟牛市。

一个人一生没有多少机会能完整走一趟“牛熊市”。走过一次,那还怕之后的无数次吗?

对了,那现在3000点就不适合进场吗?也不一定,虽然现在就指数基金来说,可能晚了,但好歹还有几只仍被低估的,可以捡捡苍蝇腿,别不知足,谁让你别人恐惧时你也恐惧呢?

这几天居然忙忘了更新?!

有几个重要的事情,我想记一记:

中国A股好像要起飞了,不过随之而来一堆牛鬼蛇神都会来开收费课程、社群啦,套路深,别信就对了。

房子按公摊面积收费的制度要改啦!虽然是意见稿,但90%都会落到正式的,果然坚定“住房不炒”,估计会在单价上涨价吧,不过猜测总体来说这几年应该是刚需买房的好时候。

华为神一般的1万起飞,折叠手机出来,然后看到三星、小米等等众多折叠手机纷纷亮相,屏再大,不能抗板砖、垫桌脚,我可以碎一百个。

纵使A股牛得再横,也不敢碰股票,连基金都玩了一年半才堪堪入门,玩不起玩不起,不过一两万闲钱买买经验先就够了。

今天早早起来去公园跑步。

结果小度告诉我“今天天气橙色预警,重度污染”。OMG

但还是戴上口罩戴上棒球帽严严实实出发——好不容易早起,说什么都要出门。

最后还是没跑多久,在公园里拍了几个片段,想做技术流vlog,也没发现什么好素材,当时公园里的大妈大爷们是另一道风景,比如偌大广场中间,就一个白头发老头在仙风道骨地打太极,神情悠哉,大概在我们来之前一两个小时就在了;还有大妈带着耳机来回走着魔鬼的步伐,似乎在为晚上的广场舞做练习。

实在有趣,菜市场是人生百态缩影;那公园就是老龄化社会的缩影。

昨天还安利的《还|愿》今天就凉了。居然夹带私货暴露出了忠实的绿绿脸嘴,还在湾湾论坛大放厥词“我就要站着,还把钱赚了”。呵呵。

真是,好好做游戏能死啊。

今天意外地收获了正能量和好心情,哪怕是看了一部恐怖游戏的通关视频。

最近一款台湾的恐怖游戏很火。大家应该有所耳闻的《还|愿》。

我知道它是因为何炅发的那个辟谣微博“何炅好惨一男的”,哈哈,不清楚的可以微博看看。

迫不及待当了云通关的玩家——去B站看视频。搜索选择看播放量最高的一个up主逍遥散人——此人特好玩,后面详细说。

真的是良心游戏,chizhu工作室之前的作品是《返校》,我没玩,听说反响也特别好。

《还|愿》怎么说呢,真是又恐怖又虐心。如果不怕剧透可以看下去。

讲的是一个爸爸很爱自己的女儿,但因为不懂得陪伴是最好的治愈方法,当女儿因为家庭、压力原因患上心理疾病后,还因为父亲的迷信,最终丧命。

游戏是父亲的视角,通过巧妙的不规则时间线,讲述了整个故事,带着玩家从插叙一点点还原这个家庭从和睦到破碎,见证一个父亲伤心幻觉想来弥补自己的过失。

故事里还有很多细节,比如女儿最喜欢的故事,一个拯救亲人的童话。里面那朵郁金香意向贯穿了整个游戏后半段。父亲在疯魔状态下回忆自己去求神进入那个冥界的场景,自残来换的“神明”拯救女儿。

其实游戏恐怖的场景并不多,大概是完美还原了8090年代那些普通家庭的家具、布局,让人更有沉浸感。

故事本身有很多令人沉默和深思的东西。

这恐怕就是一个关于救赎的故事啊。

父亲的爱是什么,是隐忍而伟大。同时,一个家庭的悲剧,也是由家庭的组成人员造成的,那些对“男人的面子”过度在乎,那些对“精神疾病”的无知,那些对“封建迷信”的愚昧。造成了这一切。

最后女儿是父亲听信神婆的谎言,被泡在浴缸里,与酒和活蛇共浴,整整七天。

最终游戏没有让玩家看到浴室里的场景,这是最仁慈的结局,只有小女孩背对镜头,向前走,一路切过许多镜头,有小女孩最爱的秋千、玩具、满地的郁金香、金色的森林,小女孩往前跑,跑进一片光芒中。唱起了她最爱的那首《码头姑娘》,伴随着她想要跟妈妈一样当大明星的美梦,结束。

歌词里唱“如果有来世,你还|愿意吗?”

游戏黑屏前是小女孩稚嫩的一句“爸爸,我们回家吧”。

也许那句歌词是对码头姑娘问的,也指代小女孩,来世还|愿意做爸爸的女儿吗?

而游戏的名字就是“还|愿”。

女儿从来没有怨恨父亲,游戏中收集的各种女儿的日记,也都是“希望我们一家人开开心心健健康康永远在一起”“我最爱爸爸了”。

这才是最后的一击,泪点。

讲完游戏,我觉得整个过程不觉得恐怖的原因,有百分之八十因为up主吧,哈哈,一紧张就蹦天津方言的散人,在前期各种突然一闪的恐怖镜头后喋喋不休,唠唠叨叨,让人根本来不及害怕。

录制中一直以游戏女儿的“爸爸”自称,特别欢乐地评价说“这爸爸当的太不负责了”“闺女不开心了哎呀爸爸一定带你出去玩”。三观极正!

随着剧情,到后面拜神,自残换得女儿康健的时候,也沉默叹气,最后结局点进浴室前忍不住爆粗口不忍心看结局。

是个十分真性情和善良的up主呢。跟着这样的up主,特别能身临其境。

视频看完,然后意外发现这个up主去了最强大脑参加节目,一百度,哎哟不得了,学霸啊!

恰好今天他直播,一进去就看到他点评最强大脑,告诉粉丝“学无止境,哪怕上班了也要多看书了有好处的”,突然就路转粉了。

回程。

首次坐从家到北京的高铁,以前路程嫌太长了,直接飞回来,这次想体验一下。

发现下载了“掌上高铁”,连wifi看电影不要太方便。对铁道部的印象好了不少,貌似近几年官方的动作很多,官方app功能和页面体验等方面接地气多了。就像是山里的老人开了直播一样新奇。突然跟互联网接上了轨。

上次去苏州坐高铁,在路上看了《超时空同居》,居然是大头雷佳音和佟丽娅演的,实在不错。平行时空有的是,从《触不到的恋人》到《你的名字》,好像之前还看过一部电视剧的几集,也是机缘巧合住到不同时空的了同一间屋子,忘记名字了。

电影主题不乏重复,拍的好或不好还是看细节。

这次回来实在找不到熟悉可看的,于是随便翻了一个《湮灭》。科幻片。

看完查查资料才知道是与《降临》同时期可比较的电影。还是原著小说改编的电影,原著成功拿下2014年星云奖,打败了同年入围该奖项的《三体》。

《湮灭》的小说属于克苏鲁神话小说体系,一句话概括,就是这类型故事的角色,大都会通过探索或研究未知,从而进入死亡和疯癫。

看完其实有点摸不着头脑,看了很多科幻片,极少见这样的,大约猜到是要讲个什么故事,但大致是因为对原著改动太多,整个故事的隐喻和象征被简单化了,以至于差不多2小时的电影一结束,还有种“啊?结束了?”的失落。

不过随后看影评,结合原著党关于小说本身细思极恐的脑洞揭秘,才畅快淋漓。

电影恐怕只拍出了其三分之一不到的精华。

推介看看电影,再补补原著。

《疯狂的外星人》总觉得缺点什么。

笑点有,却不到位。少的是宁浩原来的黑色幽默。

得知这个也是电工的原著,吓了一跳。不过细细想来,里面那些中国酒文化觥筹交错,夸张的人情世故,倒也有点影子。

片头宇宙空间站让我一时诧异,难道我买错了《流浪地球》?

外星人入侵,被一个耍猴的和卖酒的攥手里,上演了啼笑皆非的故事,也是脑洞大开。最后征服于白酒之下,也有点出乎意料。

不过,看就看了,并没有留下多少《疯狂的石头》似的印象。细细琢磨有些情节也颇为突兀,结局让人摸不着头脑。

至少这部片子只是让我有“噢的确是贺岁片”的感觉,笑点大概只有在外星人说话和耍戏的时候出现,其他时候大概都是尿点吧。

反正不推荐抱着期待去看,抱着可乐和爆米花凑凑热闹就行。

回到家有个最深刻的对话。就是在接到我回程的路上,我妈妈用满不在乎的语气说笑似的说“我让你爸给我存养老金,你爸肯定走的比我早哈哈。不然以后你爸走了我没钱去养老院”,我是很诧异,她说“怕你离我远了,我不想给你作负担”。

当时是说着其他事情,说说笑笑提到这茬,当下想到的重点也就是笑了笑我妈妈居然想到了养老金和养老院。

现在突然回想起来,好难受。

太懂事的妈妈真是让人猝不及防一口玻璃渣,扎心啊。

现下大多数的年轻人都在外奔波工作,成为这样漂那样漂,仗着年轻,不甘心回故乡,没有决定好在哪儿定居,父母老了,又是独生子女,活脱脱现代的“孤寡老人”。

其实在去年妈妈谈及姥姥生病的事儿,不经意间说,哎呀你看现在姥姥生病还有你舅舅婶婶能帮一把,我们家就你一个,万一我生个病,身边还没有人。

我心可真大,当时就浑浑噩噩揭过去了。

妈妈恐怕在那时就已经做好了自己的打算。

比如她很独立,比如他们虽然爱我,想我回家,但从不束缚我,比如她开始想以后我远嫁或远住之后的生活。

要不回离父母近的城市工作,要不努把力将父母接过来。

果然是到了要考虑父母和将来的年纪了。

0%